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造出700多亩高产农田,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也随之名满神州。在十几年间,海内外约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据统计,从1962年到1979年,共有来自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批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来大寨参观访问,参访总人数超过25000人。
步入21世纪,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大寨这面旗帜又有何新的变化发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跟随着产业党总支2011年8月26日,来到山西大寨进行参观学习。
车子进入大寨村,首先参观的是虎头山森林公园,全程的柏油路、专业的讲解员还有一排排的小楼房。大寨村已经摆脱“老农形象”,以崭新风貌面对世人。
以陈永贵为代表的老一代大寨人,依靠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要国家的救济粮、救助衣、补助款,他们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用秸杆还田,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平均个劳动力搬运土石方作业量达1000多立方米,担土80多万担;每人每年担石头880多担,担粪、担庄稼十万斤。涌现了“铁姑娘”等一大批先进人物,这在当时困难重重、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他们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不愧是农业战线上艰苦奋斗的典型,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全国人民发奋图强,与恶劣的大自然奋争,与一切困难奋争,中央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周恩来总理把大寨的基本经验总结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寨村曾从普通的小山村成为一个政治标杆,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呢?
大寨人曾经迷茫过,也曾经走过弯路。以郭凤莲为代表的新一代大寨人,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深刻认识到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哲理。在大寨党支部的带领下,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提出“当年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的口号,虚心学习全国先进农村的经验,规划大寨新发展蓝图。
1992年大寨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引进资金、招聘人才,开办企业、开发旅游。如今的大寨人,在新的时代下寻找致富门路,先后兴办起煤炭、水泥、贸易、制衣、饮品等企业,涉及杂粮加工、猪牛养殖、奶业发展、秸秆加工和旅游等10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给大寨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层次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滚滚财源,五百三十日人的山村,2010年的产值4.2个亿。现在的大寨村“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学有所奖、医有所保”,大寨这个昔日的农业典范正向着市场经济“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寨完成了从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经济品牌”的转身。
大寨的二次创业,给了大家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做产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案例。解放思想、轻装上阵,走出去、请进来,以开放的胸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纳各方优势为我所用。
去年,学院成功召开十年庆典。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完成新的三年规划,力争为学院的第二个十年发展打好基础。目前,社会、市场、政策环境、合作伙伴以及我们内部员工,已经有了新发展、新变化,我应学习大寨人,继承学院的科学、严谨的优良传统,不断开发新专业、新领域,不断拓展市场、扩大影响力。为社会、为学校、为学院、也为每一名员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寨村身处太行山区,1.88平方公里的地域,都是石头山、碎石沟,在这样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六七十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依靠大寨精神以及现代的技术和管理,大寨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忆昨天、干今天、想明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寨人,在新时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在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陈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