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国家有梦想,希望社会和谐,民族兴旺;我们也有梦想,盼望未来的生活富足,幸福安康,这两个梦想一大一小,但并不矛盾,国家的梦想可以看做是我们每个人梦想的融合体,代表和涵盖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然而,最近当这种梦想以非常具化的“中国梦”的阐述见诸媒体,飘扬在大街小巷时,却又让不少人感觉到了距离感。
“为生存忙的透不过气的国人,哪还顾得上中国梦?”这是某网站里面一篇社论的子标题。我觉得这能够解释产生上述社会态度的原因。简而言之,无非“压力”二字。古人曾经说,“压力就是动力”;在当下社会却变了味道,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让我们的年青一代失去了梦想,为生存为事业终日忙碌,周转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
虽然很痛苦,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社会可能是发展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需要每个人无私付出的时代。从社会形态来讲,老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300多年的原始积累,后200年间用三次技术革命带来了现在繁荣富足的人民生活;而我们的国家真正发展也是近50年的事情,为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这个目标,我们要用100年的时间去消化人家500多年的生产成果,压力可想而知。从社会构成来讲,自上世纪,人口问题会阻碍社会发展已达成共识,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也得到了贯彻实施。但是在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社会构成的老龄化趋势必然是其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在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的有生力量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年轻人所占的比例却在减少,他们身上的压力必然会成倍的增加;而在保障体制不够完善的今天,老龄化社会也让赡养问题成为年轻人身上的又一个重担。从意识形态上来讲,现在的中国更加开放,我们接触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思维方式。这些舶来品有精华有糟粕,然而似乎我们并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现在各种消极负面的思潮在网络里比比皆是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无疑又给身负重压的年轻人上了一道思想枷锁。
由此看来,似乎失去梦想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无可厚非,在当下的社会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生存。但是,我认为这种适应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表现。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有了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我们的未来就能够去接近、实现甚至去超越梦想了。
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行为习惯终究是很难的事情。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思维。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社会新闻,关注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当下社会,再加上思维的判断标准缺失,容易“偏听偏信”,产生偏激的看法,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灰心失意,对当下的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是非常容易积累不良情绪,导致压力激增。所谓“兼听则明”,我们都明白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要关注这个社会,就要多角度多维度;官方报道民间说法都要“兼听”,从中找寻自己的态度。当我们考虑的越多就会越明智,当我们对社会了解越多就会越明白自己的位置;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压力就会烟消云散;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通往理想的道路就会更加清晰可触。其次需要改变的是行为习惯,没有规划的人生如一团乱麻,当下的混乱不清也无法梳理未来。可能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矛盾等等,导致我们压力剧增,如果我们每个事情都没有先期安排,总是做问题发生的“协调者”或者“救火员”,那么压力山大绝对必然。虽然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料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好计划,有承受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那么我们的生活质量肯定会大为提升。有了计划,当下的事情就可以提交效率,有了空余时间我们似乎又可以为自己梦想添砖加瓦了。如果没有实践,梦想十年后还是梦想,最终会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想。
所以在我们抱怨社会压力大的同时似乎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承受这些压力,是不是有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并消化于无形。但愿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理想有抱负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