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医学部产业管理办公室/技术转移办公室办共同承办的“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暨北大医学知识产权服务助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活动”陆续开展。活动以知识产权服务助力科技创新为理念,先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两期“知识产权转化门诊”,赋能北大医学知识产权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
9月28日上午,活动主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209报告厅举行。主论坛汇聚了来自于政府、高校、医疗机构及企业的社会各界代表,全面展示了知识产权服务与医学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展望,为打通医学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注入强劲动力。主论坛由医学部产业办副主任、技术转移办主任沈娟主持。

凝聚发展共识,擘画医知融合新蓝图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卫健委以专业精准的服务,为医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次“万里行”活动选择北大医学部主办,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未来深化“医学创新+知识产权”融合的殷切期待。他提出两点期待:一是希望知识产权服务能更精准对接医学创新需求,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落地、惠及患者;二是希望以此活动为起点,构建协同共赢的医学知识产权服务生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结合医院工作实际,阐述了高质量发展内涵。他强调,大学附属医院除医疗、教学、科研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成为重要内涵。他由衷感慨近五到十年手术器械、靶向药物等创新为医疗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并指出“昨天的很多不可能,今天已成为可能,明天将成为常规”。他透露,近五年北大医院已转化专利57项,金额达3.24亿元,并表示医院和企业是共同对抗疾病的“战友”,将继续加强合作,不遗余力推动创新转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刘桂生在致辞中强调,卫生健康的科技创新一头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使命,一头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复兴基石。他介绍了国家卫健委在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两项重点工作:一是以提升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为契机,探索服务管理经验,并肯定北大医院作为试点医院的贡献;二是在部级联动机制下,持续推进专利梳理转化及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在致辞中介绍,自2023年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显著增长。他指出,卫生健康领域知识产权工作具有特殊复杂性和专业性。他对未来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着力提升专利质量,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管理机制;二是健全专利转化运用的管理制度和尽职免责机制,破解“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三是加快形成长效机制,优化要素资源,健全服务生态。

签约落地:打通转化通路,重大项目牵引新实践
当天主论坛的活动签约环节,标志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企业的合作从意向迈向实质,展现了从战略合作到具体项目落地的全方位推进。
首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专利服务部主任汪卫锋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研处常务副处长李娌作为双方代表现场签约。杨尹默院长,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党委委员、总审查师田虹见签。此次合作标志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科技创新将获得国家级专利审查专业力量的深度赋能,为高价值专利的培育与布局打通“高速路”。

随后两项源自临床的高价值专利成功实现转化。第一个项目是“一种用于起搏的导线”,与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金汉和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林琳作为双方代表进行现场签约,杨尹默院长、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吴之凡见签。

第二个项目是“用于检测生殖道病原体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组合物及其应用”,成功转让给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肖冰冰与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经理胡莞尔作为双方代表进行签约,杨尹默院长和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龙腾镶见签。

这些合作不仅是“纸面”的协议,更是“医工结合”、“医企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是成果转化最可靠的源泉,也为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聚焦智慧医疗,明晰前沿创新边界
精准的政策解读是本次主论坛的重要亮点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服务业发展和监管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饶波华系统介绍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的进展与方向。他指出,专项行动已盘活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超134万件存量专利,2024年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近30%,成效显著。他重点解读了纵深推进专项行动、加快形成长效机制的核心举措,强调将通过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评价机制和健全尽职免责制度,持续提升专利质量,破解转化难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医疗一处副处长颜涛聚焦于智慧医疗这一前沿领域,对比了国际专利申请的客体审查规则。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予授权的规定边界,并特别指出,根据2023年最新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全部步骤由计算机实施的信息处理方法” 已不再被简单排除,这为医疗AI等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提供了明确指引,建议申请人优先采用产品权利要求的撰写方式以寻求更有效的保护。

共享实战经验,探索多元转化路径
来自创新一线专家的案例分享,为主论坛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参考,分享内容覆盖了从宏观体系建设到具体项目经验的多个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检索一处副处长王星首先分享了医疗健康领域专利转化运用的典型案例。李娌常务副处长系统介绍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创新转化体系建设与成果经验。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京分享了精神专科医院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实践路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庞晓丛从研发者视角,详细剖析了“靶向整合素小分子抑制剂”项目的创新转化历程。最后,百洋医药集团专利管理部总监郭婷婷从企业端出发,介绍了百洋医药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实战经验。



【前序活动介绍】
作为本次活动的系列活动,“知识产权转化门诊”服务北大医学首届大学生创新转化大赛也为整个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知识产权转化门诊”以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为牵引,通过整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旨在精准破解创新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瓶颈。9月11日,首期“知识产权创新转化门诊”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以“多对一”专家咨询模式,为四个临床与医工交叉项目提供了专业指导。第二期则于9月26日在医学部大学生创新转化大赛的决赛现场举办,通过“一对一”精准答疑,为青年学子的创新想法扫清知识产权障碍。


本次“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不仅是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交流盛会,更是一次务实的资源对接与能力提升。它充分体现了国家部委对医学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展示了北大医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为。随着各项合作与项目的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必将更好赋能医学科技创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延伸阅读】
“科技创新 青春激扬”北大医学首届大学生创新转化大赛决赛于9月26日下午举办。成果转化组与创意孵化组的22支晋级队伍,历经形式审查、函评、半决赛角逐,从近百项报名团队中脱颖而出,展开终极对决,经过专业评审点评打分,12项优胜项目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