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韩启德副委员长:
尊敬的各位海内外的来宾,各级领导和朋友们:
亲爱的北医网院的全体师生员工:
大家好!
今天真的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回顾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十年的成长之路。有位诺贝尔获奖者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种种变化,此话即可得到印证。
(一)科技改变世界
一个发明的诞生,往往影响整个世界,以及全球人类的生活。
1712年,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的新篇章; 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清晰的电视开播;
1946年2月,在美国,世界上第一台电脑产生了;1953年,科学家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果; 1964年夏天,地球同步卫星,使全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电视第一次收看由卫星转播的日本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
1969年7月20日下午4点,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黑黝黝”的画面,画面深处传来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舱已经登陆!”
翻天覆地!
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上述科技创新带给世界和人类的影响,一点都不为过。知识爆炸和科技飞速发展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人类思考的指针。
(二)自豪的十年之路
今天是网络学院的十周年庆典,在此,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些与网络息息相关的发明。1969年,美国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这就是国际互联网的雏形;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到1995年,Internet的骨干网覆盖全球91个国家,而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我们知道,互联网真正面向大众,不过20年的时间。北大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用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探索到引领,在相同的领域里,紧跟着国际一流的远程教育步伐,用现代科技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不断创新,并引领发展,十年的路程非常不易。
“高校服务社会”,是网络学院十年恪守的责任和使命。在此目标指引下,十年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教育部、卫生部、远程教育协作组等相关领导、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网络学院开发优质课程167门,专题培训课程1676个。参与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等重大课题研究7个,发表有行业影响力的文章30余篇,申请专利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个,迄今已培养远程本专科学生4万余人、医药卫生行业学员35万余人、设立158个校外学习中心和培训站点、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
可以说,我们目前和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共同承担着普及大众素质教育以及专业技术教育的重任,承担着终生教育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使命。在这个庆典大会上,我们有理由因为十年间取得上述的点滴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创新引领未来
大家都知道,不论哪个行业,但凡能做到佼佼者,必然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我们北医网院人有个共识:希望可以做永远的领跑者。但是现实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做领跑者,然而我们必须坚持这个信念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跑得更远,欣赏到更辽阔、更壮观的风景。
一家国际市场调查公司日前发布报告称,截至2010年8月末,全球互联网终端数量首次突破50亿台。并预计,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10年后各类互联网络终端将翻四倍达到220亿台。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3.6亿,普及率达到27.1%。互联网功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辐射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预想,未来数年内互联网终端将迎来核变时代,新一轮互联网大潮即将到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医网院人的遐想和思维可以无限拓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曾说,“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北医网院人在过去的十年里,坚持以创新为本,昂然走在业界行列。古语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想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对大家说,期待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北医网院人能本着执著的精神,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之路,以自己努力前进的每一小步,带给北医,带给中国,甚至带给世界,不一样的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